华人首位!许晨阳获2021年美国数学会代数领域最高奖

2020年11月12日 14:50 来源:AI科技评论 作者:陈彩娴

作者 | 陈彩娴

编辑 | 陈大鑫

美国数学会最新消息:2021年科尔代数奖授予中国代数几何学家许晨阳,以表彰他对K-稳定性法诺簇的模理论(theory of moduli for K-stable Fano varieties)以及使用K-稳定性研究极小模型纲领中的奇点所作出的贡献。

他也是有史以来首位获得科尔奖的华人数学家。

科尔奖(The Frank Nelson Cole Prize in Algebra)设立于1928年,是美国数学会代数领域的最高奖,授予过去六年在代数领域有杰出贡献的研究者,每三年才颁布一次,每次只有一位获奖者。

许晨阳的导师与合作者Kollár,Hacon,McKernan等人都曾获得此奖。

80后许晨阳一直被冠以“数学家”的尊称。此外,许晨阳还因“北大数学天才”、首位入选庞加莱讲席的中国青年数学家等等标签,在大众心中树立了大神一般的形象。

那么,许晨阳这次的获奖理由是什么呢? 

 

1

K-稳定性研究奇点

构造模空间将物体参数化,一直被视为代数几何中最强大的工具之一。 

芒福德(D. Mumford)在第一维的层面解决了曲线问题。随后,KSBP又将其泛化至更高的维度,对具备负示性类(negative Chern class)的变量进行参数化。

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,KSBP便一直用于高维几何的智能引擎,其发展与森重文的极小模型纲领交织进行。

如何构造一个具备正示性类变量的模空间,成为数代代数几何学家所探索的重要问题之一。这类变量被成为法诺簇(Fano varieties),以意大利数学家法诺(G. Fano)的名字命名。

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探索,人们最终发现:可以通过由田刚和S. Donaldson所提出的关于K-稳定性定义的等价性,使用更高维几何的机械理论来掌握Kähler-Einstein metric的存在,并开拓一个新的领域:法诺簇的K-稳定性代数理论。

如此,可以从理论上得到法诺簇的模空间。

基于这个突破,数学家提出更大胆的想法,即建立用于奇点的局部K-稳定性理论。许晨阳通过研究奇点的估值空间(valuation space)上的归一化体积函数的极小化子的几何,实现了这一想法。

在此之前,K-稳定性法诺簇的模理论一直被认为只适用于一般型代数簇与卡拉比-丘变量(Calabi-Yau varieties),但事实上,它可以被视为森重文所提出的极小模型程式的扩展。而许晨阳的工作开拓了模理论的全新领域。

许晨阳的论文(担任唯一作者)《A minimizing valuation is quasi-monomial》不仅在对数正则阈值上证明了Mattias Jonsson和Mircea Mustaţă的猜想,还在归一化体积上证明了Li的猜想。 

此外,他与其他人合著的多篇论文,尤其是与C.Hacon、J.McKernan合著的论文《Boundedness of moduli of varieties of general type》、与Blum合作的《Uniqueness of K-polystable degenerations of Fano varieties》,提出了许多强大的新方法,构建了K-稳定性法诺簇的大体框架,并在许多案例中给出了具体描述。 

他获奖的相关论文如下:   

 [1]  C. Hacon, J. McKernan and C. Xu, “Boundedness of moduli of varieties of   general type,” J. Euro. Math. Soc. 20 (2018), Issue 4, 865–901.   

 [2]  C. Li, X. Wang and C. Xu, “On the proper moduli spaces of smoothable Kähler-Einstein Fano varieties,” Duke Math. J. 168 (2019), 138–1459.   

 [3]  H. Blum and C. Xu, “Uniqueness of K-polystable degenerations of Fano varieties,” Annals of Math. 190 (2019), 609–656.  

 [4] C. Xu, “A minimizing valuation is quasi-monomial,” Annals of Math. 191 (2020), 1003–1030.   

 [5] J. Alper, H. Blum, D. Halpern-Leistner and C. Xu, “Reductivity of the automorphism group of K-polystable Fano varieties,” Invent. Math., to appear.

 

2

三年读完北大本科

许晨阳于1981年在重庆出生,在成都树德中学度过初中与高中。

据北大校友网的人物专访,许晨阳自认为并不是一个精通全科的学霸,只是在数学竞赛上比其他人花费了更多心思。

1998年,他参加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冬令营、获得金牌,并入选国家数学集训队,又在第二年保送到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。

 许晨阳对代数几何的热爱始于北大学习期间。

在北大本科阶段,他开始接触到代数几何,并下决心在代数几何领域进行深入学习与研究。许晨阳仅用了三年时间便修完本科的全部学分,提前一年获得学士学位。

同年,许晨阳继续在北大就读研究生,师从田刚院士,2004年获得硕士学位。

硕士毕业后,许晨阳赴美留学,进入普林斯顿大学攻读数学博士学位,师从著名的数学家János Kollár。在读博期间,他在J.Kollár的指导下建立了对高维变量模数的认知。

许晨阳在2008年获得博士学位,随后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了三年博士后研究。在MIT进行研究期间,他与合作导师James McKernan,及C.Hacon三人共同发展了具有对数结构的一般型空间序对的有界性理论。

这一理论证明了一般型代数簇的自同构群的有限性,极大地推进了一百多年前Hurwitz在代数曲线情形的古典结果与上世纪80年代肖刚在代数曲面情形的工作。

许晨阳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维代数簇的双有理几何。这个领域少有人涉足,因为研究内容相对较难。

许晨阳在接受北大校友网采访时如此介绍:“受过大学基础教育的人听上一小时的讲解才能有个大概的了解,而从研究的角度,能在技术层面上交流的,全球大概只有二三十人。”

代数几何是数学领域的核心分支。代数,即用字母代替数字,建立起数学公式;比起代数的抽象,几何是可以具象化的结构、形状。

研究代数几何的数学家需要将两者结合,这不仅影响着物理学等其他学科,还和日常生活中的密码学、机器人编码等相关。

而许晨阳所研究的双有理几何,则是代数几何中颇为重要的部分。

“双有理几何的基本想法是把所有方程的解,即空间,进行分类,然后把分类搭建为三个基本模块(曲率为正、负、平)。其中的核心部分叫极小模型纲领,指的是你随便给我一个空间,我怎么把它分解成三个基本模块。”许晨阳如此解释。

许晨阳与合作者的一个重要工作便是在三维、正特征的极小模型纲领上的突破,这是令他感到骄傲的工作。 

 

3

中美高校任职波折

在MIT的博士后研究结束后,许晨阳的高校任教经历可谓一波三折:从美国犹他大学回到北大,又从北大“出走”,转至MIT,最终在普林斯顿大学落脚。

2011年,他被美国犹他大学聘为junior faculty。

2012年,许晨阳被选为中组部“某重大计划”的首批成员之一,回到北京大学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任教,并在2013年被正式提拔为教授。

之后,许晨阳便给美国朋友写了一封告别邮件,邮件里只有简短数语:“我本周已从犹他大学辞职,并将全职回国。”

(许晨阳在北大怀新园,图源:北京大学校友网)

自学生时代起,许晨阳便渴望有朝一日能帮助中国建设自己的代数几何学派。重返北大的几年时间里,许晨阳一直致力于培养大批热爱数学的优秀人才,招收了多名研究生与博士生,授以其多年的数学知识积累,将当时北京大学的代数几何水平提高了一个层次。

在北大任教5年后,2018年秋,许晨阳选择离开北大、迁至美国。他先是加入MIT担任教授,又在2020年转到普林斯顿大学担任数学教授。

许晨阳将此次“出走”解释为内心对数学的追求:

 “就我个人来说,是那种喜欢到处去看一看的人,MIT(麻省理工学院)的数学系是全世界最好的数学系之一,我还是希望去看一看,一个顶级的数学系是怎么运行的。”

回国期间,许晨阳便因卓越的数学成就获得了许多荣誉:

2013年,加入北大的同年,获得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科学家奖和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;

2014年,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,并被评为北京大学长江特聘教授;

2016年,因在双有理代数几何学上作出突出成就,获得由国际理论物理中心、印度科技部和国际数学联盟共同颁发的拉马努金奖(The Ramanujan Prize),同年入选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;

2017年,获选庞加莱研究所(Institut Henri Poincaré)2017/2018庞加莱讲座教席(The Poincaré Chair),是2017年唯一入选庞加莱讲席的中国青年数学家,并获得未来科学大奖之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。

2018年,因在最小模型程序以及代数簇空间应用中的贡献,获得2019年科学突破奖之“数学新视野奖”。

       (图源:北京大学校友网)

 

4

对数学是热爱,也是责任

人生的一半,数学占了很大的比例。对我来说,做数学跟我自己的人生,已经是分不开的事情了。

许晨阳将数学比作一门自由的艺术,一座自由的精神王国,“沉浸在数学里面的时候,内心上很自由,没有什么人可以限制你,也没有等级之分。”

在许晨阳看来,数学可以使他慢下来,完全把精神集中在一件事,深入钻到一个思维去,有一种很古典的纯粹性。

对他来说,数学不仅是一项研究工作、一份精神慰藉,更是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。

他曾阅读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传记,对书中“天才之为责任”感触极深:

“不是每个人都有数学天赋,如果数学天赋降临到某些人身上,他就有责任去推动这个事业的发展。”

因此,他认为自己应该更加努力,才能对得起上天的恩赐。

但与此同时,许晨阳又认为数学家最需要具备的不完全是天赋,还有毅力:

“人得有一点聪明,智商不能太低。(但)除了一些极少数超群的大脑以外,最后能决定他走得多远的还是专注和坚持。”

参考链接:

https://www.ams.org/news?class_id=1&expand=1&type=news

http://www.pku.org.cn/people/yyxr/1294439.htm

转载自公众号:AI科技评论 作者:陈彩娴 本文经授权发布,不代表51LA立场,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。

本文经授权发布,不代表51LA立场,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。

更多互联网行业动态>>请关注微信公众号“我要啦统计”(微信ID:Analysis_51la)

华人首位!许晨阳获2021年美国数学会代数领域最高奖

来源:AI科技评论 作者:陈彩娴
2020年11月12日 14:50

作者 | 陈彩娴

编辑 | 陈大鑫

美国数学会最新消息:2021年科尔代数奖授予中国代数几何学家许晨阳,以表彰他对K-稳定性法诺簇的模理论(theory of moduli for K-stable Fano varieties)以及使用K-稳定性研究极小模型纲领中的奇点所作出的贡献。

他也是有史以来首位获得科尔奖的华人数学家。

科尔奖(The Frank Nelson Cole Prize in Algebra)设立于1928年,是美国数学会代数领域的最高奖,授予过去六年在代数领域有杰出贡献的研究者,每三年才颁布一次,每次只有一位获奖者。

许晨阳的导师与合作者Kollár,Hacon,McKernan等人都曾获得此奖。

80后许晨阳一直被冠以“数学家”的尊称。此外,许晨阳还因“北大数学天才”、首位入选庞加莱讲席的中国青年数学家等等标签,在大众心中树立了大神一般的形象。

那么,许晨阳这次的获奖理由是什么呢? 

 

1

K-稳定性研究奇点

构造模空间将物体参数化,一直被视为代数几何中最强大的工具之一。 

芒福德(D. Mumford)在第一维的层面解决了曲线问题。随后,KSBP又将其泛化至更高的维度,对具备负示性类(negative Chern class)的变量进行参数化。

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,KSBP便一直用于高维几何的智能引擎,其发展与森重文的极小模型纲领交织进行。

如何构造一个具备正示性类变量的模空间,成为数代代数几何学家所探索的重要问题之一。这类变量被成为法诺簇(Fano varieties),以意大利数学家法诺(G. Fano)的名字命名。

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探索,人们最终发现:可以通过由田刚和S. Donaldson所提出的关于K-稳定性定义的等价性,使用更高维几何的机械理论来掌握Kähler-Einstein metric的存在,并开拓一个新的领域:法诺簇的K-稳定性代数理论。

如此,可以从理论上得到法诺簇的模空间。

基于这个突破,数学家提出更大胆的想法,即建立用于奇点的局部K-稳定性理论。许晨阳通过研究奇点的估值空间(valuation space)上的归一化体积函数的极小化子的几何,实现了这一想法。

在此之前,K-稳定性法诺簇的模理论一直被认为只适用于一般型代数簇与卡拉比-丘变量(Calabi-Yau varieties),但事实上,它可以被视为森重文所提出的极小模型程式的扩展。而许晨阳的工作开拓了模理论的全新领域。

许晨阳的论文(担任唯一作者)《A minimizing valuation is quasi-monomial》不仅在对数正则阈值上证明了Mattias Jonsson和Mircea Mustaţă的猜想,还在归一化体积上证明了Li的猜想。 

此外,他与其他人合著的多篇论文,尤其是与C.Hacon、J.McKernan合著的论文《Boundedness of moduli of varieties of general type》、与Blum合作的《Uniqueness of K-polystable degenerations of Fano varieties》,提出了许多强大的新方法,构建了K-稳定性法诺簇的大体框架,并在许多案例中给出了具体描述。 

他获奖的相关论文如下:   

 [1]  C. Hacon, J. McKernan and C. Xu, “Boundedness of moduli of varieties of   general type,” J. Euro. Math. Soc. 20 (2018), Issue 4, 865–901.   

 [2]  C. Li, X. Wang and C. Xu, “On the proper moduli spaces of smoothable Kähler-Einstein Fano varieties,” Duke Math. J. 168 (2019), 138–1459.   

 [3]  H. Blum and C. Xu, “Uniqueness of K-polystable degenerations of Fano varieties,” Annals of Math. 190 (2019), 609–656.  

 [4] C. Xu, “A minimizing valuation is quasi-monomial,” Annals of Math. 191 (2020), 1003–1030.   

 [5] J. Alper, H. Blum, D. Halpern-Leistner and C. Xu, “Reductivity of the automorphism group of K-polystable Fano varieties,” Invent. Math., to appear.

 

2

三年读完北大本科

许晨阳于1981年在重庆出生,在成都树德中学度过初中与高中。

据北大校友网的人物专访,许晨阳自认为并不是一个精通全科的学霸,只是在数学竞赛上比其他人花费了更多心思。

1998年,他参加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冬令营、获得金牌,并入选国家数学集训队,又在第二年保送到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。

 许晨阳对代数几何的热爱始于北大学习期间。

在北大本科阶段,他开始接触到代数几何,并下决心在代数几何领域进行深入学习与研究。许晨阳仅用了三年时间便修完本科的全部学分,提前一年获得学士学位。

同年,许晨阳继续在北大就读研究生,师从田刚院士,2004年获得硕士学位。

硕士毕业后,许晨阳赴美留学,进入普林斯顿大学攻读数学博士学位,师从著名的数学家János Kollár。在读博期间,他在J.Kollár的指导下建立了对高维变量模数的认知。

许晨阳在2008年获得博士学位,随后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了三年博士后研究。在MIT进行研究期间,他与合作导师James McKernan,及C.Hacon三人共同发展了具有对数结构的一般型空间序对的有界性理论。

这一理论证明了一般型代数簇的自同构群的有限性,极大地推进了一百多年前Hurwitz在代数曲线情形的古典结果与上世纪80年代肖刚在代数曲面情形的工作。

许晨阳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维代数簇的双有理几何。这个领域少有人涉足,因为研究内容相对较难。

许晨阳在接受北大校友网采访时如此介绍:“受过大学基础教育的人听上一小时的讲解才能有个大概的了解,而从研究的角度,能在技术层面上交流的,全球大概只有二三十人。”

代数几何是数学领域的核心分支。代数,即用字母代替数字,建立起数学公式;比起代数的抽象,几何是可以具象化的结构、形状。

研究代数几何的数学家需要将两者结合,这不仅影响着物理学等其他学科,还和日常生活中的密码学、机器人编码等相关。

而许晨阳所研究的双有理几何,则是代数几何中颇为重要的部分。

“双有理几何的基本想法是把所有方程的解,即空间,进行分类,然后把分类搭建为三个基本模块(曲率为正、负、平)。其中的核心部分叫极小模型纲领,指的是你随便给我一个空间,我怎么把它分解成三个基本模块。”许晨阳如此解释。

许晨阳与合作者的一个重要工作便是在三维、正特征的极小模型纲领上的突破,这是令他感到骄傲的工作。 

 

3

中美高校任职波折

在MIT的博士后研究结束后,许晨阳的高校任教经历可谓一波三折:从美国犹他大学回到北大,又从北大“出走”,转至MIT,最终在普林斯顿大学落脚。

2011年,他被美国犹他大学聘为junior faculty。

2012年,许晨阳被选为中组部“某重大计划”的首批成员之一,回到北京大学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任教,并在2013年被正式提拔为教授。

之后,许晨阳便给美国朋友写了一封告别邮件,邮件里只有简短数语:“我本周已从犹他大学辞职,并将全职回国。”

(许晨阳在北大怀新园,图源:北京大学校友网)

自学生时代起,许晨阳便渴望有朝一日能帮助中国建设自己的代数几何学派。重返北大的几年时间里,许晨阳一直致力于培养大批热爱数学的优秀人才,招收了多名研究生与博士生,授以其多年的数学知识积累,将当时北京大学的代数几何水平提高了一个层次。

在北大任教5年后,2018年秋,许晨阳选择离开北大、迁至美国。他先是加入MIT担任教授,又在2020年转到普林斯顿大学担任数学教授。

许晨阳将此次“出走”解释为内心对数学的追求:

 “就我个人来说,是那种喜欢到处去看一看的人,MIT(麻省理工学院)的数学系是全世界最好的数学系之一,我还是希望去看一看,一个顶级的数学系是怎么运行的。”

回国期间,许晨阳便因卓越的数学成就获得了许多荣誉:

2013年,加入北大的同年,获得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科学家奖和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;

2014年,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,并被评为北京大学长江特聘教授;

2016年,因在双有理代数几何学上作出突出成就,获得由国际理论物理中心、印度科技部和国际数学联盟共同颁发的拉马努金奖(The Ramanujan Prize),同年入选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;

2017年,获选庞加莱研究所(Institut Henri Poincaré)2017/2018庞加莱讲座教席(The Poincaré Chair),是2017年唯一入选庞加莱讲席的中国青年数学家,并获得未来科学大奖之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。

2018年,因在最小模型程序以及代数簇空间应用中的贡献,获得2019年科学突破奖之“数学新视野奖”。

       (图源:北京大学校友网)

 

4

对数学是热爱,也是责任

人生的一半,数学占了很大的比例。对我来说,做数学跟我自己的人生,已经是分不开的事情了。

许晨阳将数学比作一门自由的艺术,一座自由的精神王国,“沉浸在数学里面的时候,内心上很自由,没有什么人可以限制你,也没有等级之分。”

在许晨阳看来,数学可以使他慢下来,完全把精神集中在一件事,深入钻到一个思维去,有一种很古典的纯粹性。

对他来说,数学不仅是一项研究工作、一份精神慰藉,更是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。

他曾阅读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传记,对书中“天才之为责任”感触极深:

“不是每个人都有数学天赋,如果数学天赋降临到某些人身上,他就有责任去推动这个事业的发展。”

因此,他认为自己应该更加努力,才能对得起上天的恩赐。

但与此同时,许晨阳又认为数学家最需要具备的不完全是天赋,还有毅力:

“人得有一点聪明,智商不能太低。(但)除了一些极少数超群的大脑以外,最后能决定他走得多远的还是专注和坚持。”

参考链接:

https://www.ams.org/news?class_id=1&expand=1&type=news

http://www.pku.org.cn/people/yyxr/1294439.htm

转载自公众号:AI科技评论 作者:陈彩娴 本文经授权发布,不代表51LA立场,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。

本文经授权发布,不代表51LA立场,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。

更多互联网行业动态>>请关注微信公众号“我要啦统计”(微信ID:Analysis_51la)

51LA网站统计V6

51LA与500位站长联合打造全新一代网站统计工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