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德国到杭州,我的产品之旅

2020年04月03日 16:02 来源:唐韧 作者:聿圆

这篇文章是我在知识星球里开设的写作训练营其中一位同学的作业,讲述了他从德国到杭州的产品之旅。
另外,我们的写作训练营现在公开招募了,具体信息等看完文章后在文末有详细介绍。

你们好,我是聿圆。 已经在老家待了有半个多月了,想想自己这不满 1 年的产品路,好像也只是在昨天。 “你在德国学的是电气工程,为什么来面试产品岗?”。 这是我在面试中一定会被面试官问到的问题。 说起来,当初家里亲戚和周围的同学都觉得很奇怪,为什么毕业后不老老实实当一名技术蓝领,收入不错也稳定,非要从事互联网行业,收入不高,又得996。
何必呢? 带着这样的质疑和不被看好, 2019 年 4 月,我从德国来到了杭州,开启了我产品之旅。 如果说,这段时间教会了我什么,那么就是:改变世界前,请先改变自己。 新年新计划,我的目标是提升个人价值。 第一个预设的里程碑就是:通过写作来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,沉淀知识。
而开启写作的方式,就是跟着唐老师学写作。 这篇文章既是我写作课的结课作业,也是我写作生涯的开始。目标是记录自己的产品之旅,也希望可以与你产生一些共鸣。 
01德国求学让我找到了热爱 高考后,和大部分人面临的选择一样,去哪里上学? 在与家里人商量后,觉得德国工科毕业后能找到稳定的好工作,而且那边有亲戚,我也没有什么主见,也就决定了去德国。 现在回想起来,那是一次“被动”的决定。 在之后 7 个月的时间里,我不仅联系了学校,拿到了德语 B2 的证书,最终也通过了入学考试,走出了国门。 也就是在 2014 年 9 月,我的本科生活开始了。 现在回想起在德国的 4 年本科经历,被人跟踪过、也和人打过官司,感受到了国外求学的不易。
什么都需要自己干,没有人能帮你。 说起我最大的感触,就是生活太过安逸了。 慢慢地,总觉得缺少了一份激情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,感觉提前步入了老年生活。 我也时常会想,这是我想要的吗? 答案显然是否定的,但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。 直到 2017 年暑假,我回到祖国。
真实地感受到国内互联网的发展带给人们的生活便捷,扫码支付、外卖点餐、刷脸认证,这些在国内看来司空见惯的事物,在国外要么没有,要么就是成本太高,消费不起。 这种对比之下的差异,让我突然意识到什么叫科技改变生活,什么是产品带来的力量。 自那之后,我开始慢慢了解一些产品背后的逻辑,学习产品相关的理论知识,并培养自己的产品感。 目的只有一个,毕业后我想成为一名产品经理。 从 2018 年的寒假开始,我的生活开始变得更加充实。白天上课学习,晚上回家洗衣做饭、学习产品知识,一直这样坚持了 8 个多月。 最后不仅通过了杀手课( 3 次不过会被退学),同时也是第一名完成毕业答辩的中国学生。 2019 年 1 月毕业后,家里人出于工作稳定的原因,更希望我能继续深造或者是在德国工作。
总之,家里人希望我留在德国。 但是这次,我摆脱了依靠,学会了独立思考,成功的说服了他们。 这次,我终于做了一次“主动”的决定。 每个阶段,都会面临不同的事情,终有一天,是要学会自己下决定的。

02
入门产品,学到很多 目前,我在杭州一家创业公司做产品助理,主要负责前后端的产品功能设计,从产品经理那里接收到业务需求,细化并产出产品方案。 理解需求、设计方案、写PRD,然后不断的与设计、开发、测试沟通,这就是我现在的日常工作。 和没有进入大厂的产品人一样,我也是在野路子上不断的摸爬滚打。 缺少系统化、规范化的的产品知识,也没有稳健的成长和进阶体系,有的只是依靠自己不断学习的野蛮成长。 为此,我总结了一套自己的学习方式,不为别的,只希望自己可以一名合格的产品人。
1、做之前多问几个“为什么” 从学校到职场,首先改变的就是思维方式。
不再受限于一套公式、一个范围,也不再是简单的别人怎么说,我就怎么做,而是变成了一个独立思考的个体。 比如说,工作时接到任务,最容易陷入的误区是怎么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。但是要知道,比完成任务更重要的是,搞清楚这个任务背后的目的是什么。 比起“做什么”,更重要的是“我为什么要做”。
需要思考我什么要做这件事情,我要达成的结果是什么,对方想要的结果是什么,最后才是你做事情的手段。 没想明白之前就去动手,往往会浪费更多的时间。

2、学习不仅要输入,还要输出 当我逐渐学会了思考,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,也发现了自己的一些其他问题。 原先我以为看书和读文章就是在学习,我就能学习到他们的思维模式和产品理念。 所以那个时候的我,每天会利用上班通勤、午休等空余时间,读书、听得到、看文章,也就是用这种方式在学习。 就这样,坚持了小半年。
但是说实话,我并没有感受到自己的成长,反而因为时间一点点过去,带来了更多的焦虑。 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,后来我与朋友的一次交谈中,说出了我的情况和疑虑。
对方说:你的学习方式,只是停留在了解的阶段,缺少实践,没有输出,这些知识,并不是你的。 说到这,我才意识到,一直以来我只在做信息的输入,却没有将这些信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整理进行输出。 说白了,没有输出的学习,不扎实! 所以,从 2019 年 10 月份开始,我就对每周工作的内容和读书笔记进行简短的整理。 但也只是记录在石墨文档里,并没有想发到公众平台上,获得反馈。 就这样,坚持了 2 个月。 3、输出还需要反馈 经过那段时间的训练,再加上提前转正,以及合作同事的认可,我的内心还是小有成就感的。 但是,这样是不是就够了? 我还能不能再成长得快一点? “只有输出,没有反馈,很难获取到客观信息。” 此时我突然意识到,之前的整理,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说,就是在闭门造车。 就像学生时代的我们,要有老师给你批改习题,并讲解错误的地方,再针对性的重复训练,从中获得成长。 最后,我重新完善了自己的学习模式,围绕着思考→学习→实践→写作复盘→反馈的方式,优化了自己的学习模式。 在前进的路上,需要不断地走走停停,按时审视自己和周围,去做一些调整,去做一些改变,才会让自己变得更好。

03看往后,如何成长 独自在成长的道路上前行,容易迷失,也容易坚持不下去。 直到 2019 年 11 月,我看到了唐老师的写作课。
但那段时间由于前任产品经理离职,我每天都在加班,所以没有时间参加。
 就这样,一直到了 2020 年 1 月,唐老师在星球里开设了一个价值个体成长计划,而其中包含了我没有参加的写作课。 虽然每天的工作还是很忙,基本都是 996。但这次,我没有再给自己找借口,直接报名了。 至于我参加这个计划的原因,是觉得自己不能依托于公司,而是要以提高自己的个人价值为目标,让自己成为那个不可或缺的人,掌握主动权。 同时,也去结识一些有着相同目标的人,一起见证彼此的成长。

写在最后 回顾自己的这段时间,很庆幸自己能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,这种伴随着坎坷带来的成长,虽然迷茫、焦虑,但好在初心未变,也不曾失去前进动力。 或许,每一个立志成为产品经理的人,都怀揣着改变世界的想法。 但是首先需要改变的,其实是自己。 我们需要让自己变得强大,需要把自己当做一款产品那样的去打磨,然后不断地适应和调整,抬高自己的天花板。 当你足够强大,拥有连接更多人的能力时,你自身的光芒必定会照亮更多人,给予他们前进的指引。 愿你我在人生道路上,能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式,能帮助更多需要你的人。
 

作者:唐韧 
来源:唐韧公众号(ID:RyanTang007) 
个人微信:ryantangv
本文经授权发布,不代表51LA立场,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。

本文经授权发布,不代表51LA立场,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。

从德国到杭州,我的产品之旅

来源:唐韧 作者:聿圆
2020年04月03日 16:02

这篇文章是我在知识星球里开设的写作训练营其中一位同学的作业,讲述了他从德国到杭州的产品之旅。
另外,我们的写作训练营现在公开招募了,具体信息等看完文章后在文末有详细介绍。

你们好,我是聿圆。 已经在老家待了有半个多月了,想想自己这不满 1 年的产品路,好像也只是在昨天。 “你在德国学的是电气工程,为什么来面试产品岗?”。 这是我在面试中一定会被面试官问到的问题。 说起来,当初家里亲戚和周围的同学都觉得很奇怪,为什么毕业后不老老实实当一名技术蓝领,收入不错也稳定,非要从事互联网行业,收入不高,又得996。
何必呢? 带着这样的质疑和不被看好, 2019 年 4 月,我从德国来到了杭州,开启了我产品之旅。 如果说,这段时间教会了我什么,那么就是:改变世界前,请先改变自己。 新年新计划,我的目标是提升个人价值。 第一个预设的里程碑就是:通过写作来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,沉淀知识。
而开启写作的方式,就是跟着唐老师学写作。 这篇文章既是我写作课的结课作业,也是我写作生涯的开始。目标是记录自己的产品之旅,也希望可以与你产生一些共鸣。 
01德国求学让我找到了热爱 高考后,和大部分人面临的选择一样,去哪里上学? 在与家里人商量后,觉得德国工科毕业后能找到稳定的好工作,而且那边有亲戚,我也没有什么主见,也就决定了去德国。 现在回想起来,那是一次“被动”的决定。 在之后 7 个月的时间里,我不仅联系了学校,拿到了德语 B2 的证书,最终也通过了入学考试,走出了国门。 也就是在 2014 年 9 月,我的本科生活开始了。 现在回想起在德国的 4 年本科经历,被人跟踪过、也和人打过官司,感受到了国外求学的不易。
什么都需要自己干,没有人能帮你。 说起我最大的感触,就是生活太过安逸了。 慢慢地,总觉得缺少了一份激情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,感觉提前步入了老年生活。 我也时常会想,这是我想要的吗? 答案显然是否定的,但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。 直到 2017 年暑假,我回到祖国。
真实地感受到国内互联网的发展带给人们的生活便捷,扫码支付、外卖点餐、刷脸认证,这些在国内看来司空见惯的事物,在国外要么没有,要么就是成本太高,消费不起。 这种对比之下的差异,让我突然意识到什么叫科技改变生活,什么是产品带来的力量。 自那之后,我开始慢慢了解一些产品背后的逻辑,学习产品相关的理论知识,并培养自己的产品感。 目的只有一个,毕业后我想成为一名产品经理。 从 2018 年的寒假开始,我的生活开始变得更加充实。白天上课学习,晚上回家洗衣做饭、学习产品知识,一直这样坚持了 8 个多月。 最后不仅通过了杀手课( 3 次不过会被退学),同时也是第一名完成毕业答辩的中国学生。 2019 年 1 月毕业后,家里人出于工作稳定的原因,更希望我能继续深造或者是在德国工作。
总之,家里人希望我留在德国。 但是这次,我摆脱了依靠,学会了独立思考,成功的说服了他们。 这次,我终于做了一次“主动”的决定。 每个阶段,都会面临不同的事情,终有一天,是要学会自己下决定的。

02
入门产品,学到很多 目前,我在杭州一家创业公司做产品助理,主要负责前后端的产品功能设计,从产品经理那里接收到业务需求,细化并产出产品方案。 理解需求、设计方案、写PRD,然后不断的与设计、开发、测试沟通,这就是我现在的日常工作。 和没有进入大厂的产品人一样,我也是在野路子上不断的摸爬滚打。 缺少系统化、规范化的的产品知识,也没有稳健的成长和进阶体系,有的只是依靠自己不断学习的野蛮成长。 为此,我总结了一套自己的学习方式,不为别的,只希望自己可以一名合格的产品人。
1、做之前多问几个“为什么” 从学校到职场,首先改变的就是思维方式。
不再受限于一套公式、一个范围,也不再是简单的别人怎么说,我就怎么做,而是变成了一个独立思考的个体。 比如说,工作时接到任务,最容易陷入的误区是怎么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。但是要知道,比完成任务更重要的是,搞清楚这个任务背后的目的是什么。 比起“做什么”,更重要的是“我为什么要做”。
需要思考我什么要做这件事情,我要达成的结果是什么,对方想要的结果是什么,最后才是你做事情的手段。 没想明白之前就去动手,往往会浪费更多的时间。

2、学习不仅要输入,还要输出 当我逐渐学会了思考,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,也发现了自己的一些其他问题。 原先我以为看书和读文章就是在学习,我就能学习到他们的思维模式和产品理念。 所以那个时候的我,每天会利用上班通勤、午休等空余时间,读书、听得到、看文章,也就是用这种方式在学习。 就这样,坚持了小半年。
但是说实话,我并没有感受到自己的成长,反而因为时间一点点过去,带来了更多的焦虑。 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,后来我与朋友的一次交谈中,说出了我的情况和疑虑。
对方说:你的学习方式,只是停留在了解的阶段,缺少实践,没有输出,这些知识,并不是你的。 说到这,我才意识到,一直以来我只在做信息的输入,却没有将这些信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整理进行输出。 说白了,没有输出的学习,不扎实! 所以,从 2019 年 10 月份开始,我就对每周工作的内容和读书笔记进行简短的整理。 但也只是记录在石墨文档里,并没有想发到公众平台上,获得反馈。 就这样,坚持了 2 个月。 3、输出还需要反馈 经过那段时间的训练,再加上提前转正,以及合作同事的认可,我的内心还是小有成就感的。 但是,这样是不是就够了? 我还能不能再成长得快一点? “只有输出,没有反馈,很难获取到客观信息。” 此时我突然意识到,之前的整理,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说,就是在闭门造车。 就像学生时代的我们,要有老师给你批改习题,并讲解错误的地方,再针对性的重复训练,从中获得成长。 最后,我重新完善了自己的学习模式,围绕着思考→学习→实践→写作复盘→反馈的方式,优化了自己的学习模式。 在前进的路上,需要不断地走走停停,按时审视自己和周围,去做一些调整,去做一些改变,才会让自己变得更好。

03看往后,如何成长 独自在成长的道路上前行,容易迷失,也容易坚持不下去。 直到 2019 年 11 月,我看到了唐老师的写作课。
但那段时间由于前任产品经理离职,我每天都在加班,所以没有时间参加。
 就这样,一直到了 2020 年 1 月,唐老师在星球里开设了一个价值个体成长计划,而其中包含了我没有参加的写作课。 虽然每天的工作还是很忙,基本都是 996。但这次,我没有再给自己找借口,直接报名了。 至于我参加这个计划的原因,是觉得自己不能依托于公司,而是要以提高自己的个人价值为目标,让自己成为那个不可或缺的人,掌握主动权。 同时,也去结识一些有着相同目标的人,一起见证彼此的成长。

写在最后 回顾自己的这段时间,很庆幸自己能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,这种伴随着坎坷带来的成长,虽然迷茫、焦虑,但好在初心未变,也不曾失去前进动力。 或许,每一个立志成为产品经理的人,都怀揣着改变世界的想法。 但是首先需要改变的,其实是自己。 我们需要让自己变得强大,需要把自己当做一款产品那样的去打磨,然后不断地适应和调整,抬高自己的天花板。 当你足够强大,拥有连接更多人的能力时,你自身的光芒必定会照亮更多人,给予他们前进的指引。 愿你我在人生道路上,能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式,能帮助更多需要你的人。
 

作者:唐韧 
来源:唐韧公众号(ID:RyanTang007) 
个人微信:ryantangv
本文经授权发布,不代表51LA立场,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。

本文经授权发布,不代表51LA立场,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。